大概是上中学看第十放映室的影响,总想着写个影评,学着像个聪明人,点评这世间的饮食男女,光陆怪离。到在外面上学时间多起来的时候,每每想写点啥,却发现做这个聪明人还有点门槛,最起码得记得住情节,进阶点的还需要点电影知识,什么人物,地名,道具造型,灯光镜头,或是风格流派。我曾揣测,那些电影学院里面的学生们,看电影的时候得带个小本子,坐在黑漆漆的影院里,在本子上面记录着观影的信息。想来影院光线太暗,记录的东西只有自己能够看明白,回到宿舍还得再整理一遍。有些个估计还得找到片源,一帧帧的找到印象中的场景,记录电影中的台词。有些片子又涉及到历史政治,音乐文化,写篇影评估计得在图书馆里呆着了。看电影这娱乐的事情,顿时变得沉重起来。聪明人我是学不来了,只好吃着薯片,看个热闹,了事翻翻豆瓣影评,看电影时隐隐约约的一些想法,多数可以在别人的点评找到点确凿的文字。但是在没有看到这文字之前,我断然是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这样的,只有明确的看到了别人的描述,心中一亮,“呀,我也是这样想的”。久而久之,我便认清了自己的水平和面目,好在周围也无人和我讨论这些事情,可以藏着自己的浅陋,一晃好些年,什么也没写。
忽的有了好些时间,我又想捡起来这曾想做却一直没有做的事情,就算是小学生的观后感也无所谓,毕竟不用担心交不了作业和老师的批阅了。